盆栽花卉在栽培過程中,常常葉片“變黃”為此必須追究原因,對癥下藥,及時補救,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。植物葉片失綠、發黃的原因很多;肥料過多會造成“肥黃”;肥料不足會引起“餓黃”;水分過多會出現“水黃”;缺少水分會出現“旱黃”;病蟲危害則導致“病黃”“蟲黃”等等。

1水黃:由于盆花澆水過多;花盆底部透水性差,造成積水,使盆土缺氧,部分須根窒息而腐爛,失去吸收水分和營養元素的能力而引起花卉新梢頂葉暗黃且無光澤、老葉也漸暗黃。
對策:應立即進行松土,控制澆水量。
2旱黃:花卉澆水時,切不可澆半截水,所謂半截水即表土雖濕而底土仍干,俗稱“腰截水”,因為盆栽花卉的根系多集中在底部分,澆半截水實際上等于不澆水,長時間澆半截水,使花卉下部葉片逐漸向上變黃脫落或枯焦。一旦花卉體內含水量與盆土的含水量平衡時,再不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,即出現萎蔫。缺水之黃不同于水黃,旱黃為葉梢或邊緣發枯、發干,老葉自下而上枯黃脫落,但新葉生長比較正常;受到旱害的植物在嚴重時會出現老葉死亡,新葉干尖。

對策:要及時進行澆水,不論任何季節澆水都必須做到“不干不澆,澆水必透”的原則。要隨時注意灌水,特別是氣溫高而干燥的情況下,更要注意均衡澆水,使土壤保持疏松而濕潤,有利植物的正常生長。
3肥黃:由于施肥過濃、過多或施用不適而引起植物滲透運輸作用受阻,出現新葉肥厚、葉片凹凸不舒展,老葉逐漸變黃而脫落。
對策:應立即停止施肥并增加澆水量以沖淡土壤中的肥分,恢復花卉正常吸收養分的狀況。
4餓黃:長期不換盆土,又長期不施肥,盆土中肥力已消耗盡,盆土內須根布滿而逐漸老化,因此引起枝細嫩、節間長、葉片薄而變黃。對策:注意更換盆土,最多個一年要換一次盆,換盆多在早春各種花卉進入旺盛生長季節前進行。對于冬季開花的種類如君子蘭、仙客來等,以9-10月換盆為好。
5蟲黃:花卉在栽培過程中,受害蟲的侵害,尤其是一些刺吸式口器的害蟲,如蚜蟲、軍配蟲、白蚧、紅蜘蛛等,這類害蟲吸食植物的汁液,花卉北害后悔出現斑點、變黃、皺縮、卷曲等現象。
對策:發現害蟲,對癥噴藥。對于刺吸式口器的害蟲,可用10%呲蟲啉可濕性粉劑加水3000倍噴霧防治。
6光黃:一些喜蔭蔽怕強光的花卉,如廣東萬年青、觀音蓮、花葉芋等,如果講這些喜蔭蔽花卉放在陽光下曝曬,葉片很快就會變黃。在北方地區栽培南方原產的花卉,即使是喜陽花卉,也不能同北方的喜陽花卉相提并論,所以盆栽花卉夏季在露天擺放,中午前后日照最強烈時,應適當的遮蔭。
7堿黃:盆土逐漸堿化,而栽種喜酸性土壤的南方花卉,如茶花、杜鵑、米蘭、梔子、含笑、八仙花、龍船花等,最易發生黃化。其原因是偏堿土壤使花卉細胞的原生質溶解,影響花卉對養分的吸收。
對策:要改變土壤堿性,盆栽時盆土需選用腐葉土,并用硫磺粉、硫酸鋁、硫酸亞鐵或澆灌礬肥水(用黑礬與豆餅、豬糞等配制)或施用腐肥(用青嫩草加水配制)等辦法降低PH值。
8病黃:盆栽花卉經常出現一些病害,如蘭花炭疽病、菊花斑枯病、銹病、翠菊枯萎病等,既影響花卉植物的正常生長,又影響觀賞價值。因此,必須經常注意觀察花卉的葉片和莖稈,一旦發現病害,要及時噴藥防治。
9藥黃:由于治蟲防病,噴施藥劑不當或濃度過大而引起的藥害,使葉片發黃脫落。
對策:使用農藥必須謹慎,一旦出現藥害,應盡快用清水沖洗。
10寒黃:氣溫在0℃以上,但低于花卉生長的下線溫度時,引起生理活動的障礙,細胞原生質的生命力降低,根的吸收能力衰退,便出現嫩枝和葉片發黃萎蔫。如熱帶的喜溫花卉蝴蝶蘭、萬帶蘭、變葉木、觀音蓮、花葉萬年青等,最低溫為12℃,當氣溫降到3℃-5℃時,就會造成寒害。
對策:注意防寒。